一 简介

本书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本书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本书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二 个人读后感与书籍分享

上个月,我花了大概半个月的坐地铁的时间仔细研读了这本书,然后在上周的时候为了做思维导图又快速浏览了一遍。就我个人看来这本书不愧是讲解个人心理学的优秀著作,书中很多观点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不小的正面启迪作用

作者针对我们常常容易忽视的青少年时期的家庭、学校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提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观点。不仅可以让我们反思我们的三观是如何形成进而开始影响我们的一生,还可以让我们以此为鉴以后以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大家细细品味的好书,力荐!!!

思维导图:

![](https://www.zifangsky.cn/wp-content/uploads/2017/04/%E8%87%AA%E5%8D%91%E4%B8%8E%E8%B6%85%E8%B6%8A%EF%BC%9A%E4%BD%A0%E8%A6%81%E6%B8%85%E6%A5%9A%E8%87%AA%E5%B7%B1%E5%BA%94%E8%AF%A5%E6%80%8E%E6%A0%B7%E8%BF%87%E5%A5%BD%E8%BF%99%E4%B8%80%E7%94%9F.png =3389x4550)

文字版:https://mubu.com/doc/gUR205m5A

本书下载链接:

azw格式:http://pan.baidu.com/s/1c2J3zRM

附:我看书过程中标注的一些语句:

  •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搞懂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为,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
  •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
  • “我与地球”:此乃第一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依靠地球所提供的资源生存,除此别无选择。所以,我们需要善待地球,延续地球的生命;我们需要善待自己,延续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地球和人类才可以延续
  •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是: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 所以,生命意义意味着其对社会整体有所贡献。在这点上,我们指的并非想法和动机,而是指行为结果。能够成功应对生活难题的人似乎都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
  • 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会自然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他会为了这一目标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此目标的种种技能。确定了这一人生目标后,个体便自然而然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的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 心理学可以利用人们对于意义本身的理解,来影响自身的行为和发展方向,进而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福祉
  • 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所以说,我们是自我决定的,决定于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将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很可能会一直错下去。所以说,生命意义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我们给予环境的意义
  • 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态度会对其身体产生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如果你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你就可以从一个人的童年预见他以后的发展趋势。人的性格也会在他的体格中表现出来
  • 身体残缺、被过度娇惯和被人忽视的儿童是最容易形成错误认知信念的。有过这些经历的儿童大多需要外在他人的帮助来纠正其错误的生命观。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改变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的。如果我们曾关心过这些人群,对他们的人生产生过兴趣,我们一定会发现,他们做的事情都映射着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 常有人说,人性是无法改变的。我认为,人性之所谓无法改变,是因为没有找到改变的正确方法。如果找到了人性曲解的初始端,并配以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里所谓的有效方法即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 生活中所有的难题都离不开合作。而所有的合作都要以为人类谋取福利为前提。只有一个人明白生命在于奉献,才会有勇气去直面困难,获得成功
  • 精神的精髓在于通过预知指导自己行动的方向
  • 精神为身体设定行动的目标。不断往复的运动是没有作用的,必须设立一个固定的目标。精神先设定一个生活目标,然后依靠身体完成,精神主导身体,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精神。比如,我们想去月球,但必须借助能承载身体的科技工具才能完成这个目标
  •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肉体和精神都在进行互相合作,他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精神犹如发动机,将人体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带领身体进入安全舒适的地位。在身体的每一项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精神的意义。人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都能表现出精神所赋予的意义
  • 个体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教育和治疗方面的新启示。我们不能只对某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欠缺之处进行治疗。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态度进行解读,了解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看法等,从中找出他的错误看法。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该做的事情
  •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 生活很短暂,也很脆弱,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寻求生活的意义
  • 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个独特的生命基调贯穿人的一生,然而,从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里我们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目标,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行为举止来推测
  •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化后,个体的生活模式、行动都会为此目标服务。他们不会在乎这些行动是否正确,对其他人或事是否会产生影响,他们只在乎是否有利于达成优越感的具体目标
  • 追求优越感正是我们人类不断进步的源泉,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人类的整个活动都建立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无论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还是从匮乏到富足。但是,在努力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那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超越生活,从而顺利获得优越感的人
  • 记忆是不会说谎的,记忆也是人的所有心理现象中最能反映真实自我的一个。记忆有助于个体更高效地认知自我,更准确地解决周围环境的意义。记忆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义。所以不管记忆清晰还是模糊,近或远,都可以给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 记忆绝不会与个体的生活模式背道而驰。一个总是觉得“别人都想看我笑话”的人,他的记忆中充满的也都是被人侮辱,伤自尊的事情。只有他的人生态度发生改变,他的记忆色彩才会改变。人生态度改变了,认知观念改变了,记忆中的事情才会有所改变,对于同一个事情,才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 透过童年记忆,我们也可以扑捉到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此前提到过,记忆内容的正确性,并不是重要的事情。记忆的价值在于,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定位
  • 所有的记忆都有启发性,但最有价值的要属一个人的最初记忆,就是一个人可以回忆起的最早的事情。最初记忆可以折射出他生活态度的雏形,让我们了解到他将什么作为自己的人生起点。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人的最初记忆,想要了解他的真正人格,则无从谈起
  • 做梦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活模式不被现实和常识的要求所威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想用公认的常理去解决某个问题,那么他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引起某种让他坚定自己想法的感觉
  • 梦和常理是对立的。我们发现,那些不愿意被感觉所控制的人,他们更依赖科学严谨的方法行事,这种人就很少做梦,甚至不做梦。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做事,喜欢另辟蹊径。合作能力差的人是不屑于事事都按常规做的。他们希望避开现实的要求,因此常常做梦。我们可以得知,梦是想在个人生活模式和他当前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的一种企图。生活模式决定了梦的内容,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某种有利于生活模式的感觉。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人支持和维护
  • 在梦里,我们会欺骗自己,每一个梦我们都是在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它的目的就是引起我们的某种感觉,这种感觉能为我们清醒状态时候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支持
  • 我们说过,一个人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他总是选择有利于达成人生目标的事件。同样,梦中的情景也是一样,我们也是选择与我们人生态度一致的事件。并且在梦中,我们面临问题时,表现出的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模式采取的解决之道。在现实中遇到困难,我们必须要考虑常理,但是在梦中就完全由生活模式做主
  • 两个人结婚的目的应该是一起努力谋求幸福,让彼此过得更快乐,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不管哪一方出现问题,整个家庭都不会幸福。婚姻实质上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没有高低之分。家庭中所有的事情没有控制或权威可言。如果一个成员的地位非常突出,更受重视,那一定是不幸的家庭
  • 事实上,潜能是透过社会责任激发出来的,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便没有奋斗的方向,自然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只有对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意识,才不会纠结于事物的外在性
  • 家庭责任是两人共同承担的,只是分工不同,父亲承担着赚钱养家的主要责任,而妻子承担着其他的责任,如此而已
  • 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父亲如果因为妻子不能像自己一样挣钱养家就歧视妻子,将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应该严重扼杀。夫妻之间,应该平等相待。至于赚钱,谁有能力谁赚,这不应该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的问题
  •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 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权威,那想必一定存在真正的合作精神。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双方也可以协商解决。任何一方对于任何子女都不能表现出过分的偏爱,这点非常重要。偏爱会带来想象不到的危险。父母的偏爱会给没有受到偏爱的孩子带来压抑和沮丧
  • 现代教育的思想是:我们要教会孩子自立并为他人着想。应该教他们关于文学、科学和艺术的知识,让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只是习得工作技能而已。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平等、尊重、和平的环境下共同创造人类的文明
  • 罪犯的做事方式及态度都表现出他在努力解决问题,他在追求成功和优越感。虽然他们很努力,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方向是错误的,这就导致了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要求
  • 从个体心理学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罪犯不会关心他人。如果生活中有些问题,他们无法解决,他们可能就不会再按照常规生活了
  • 罪犯都比较胆小。当他们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选择逃避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他们所犯的罪行中和他们面对生活的方式中看出他们的懦弱。有些犯罪行为其实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他们是在追求一种自己幻想出来的优越感目标,误以为自己是英雄。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也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 罪犯可以区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他们完全不关注他人,认为他人都是敌人。他们认为没有人欣赏自己。另一种是被宠坏的孩子。他们经常会抱怨:“都怪我母亲把我惯坏了,所以我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 容易有犯罪倾向的儿童一共有三类:一是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二是被宠坏的孩子,三是受到忽视的孩子
  • 只有懂得奉献的人,才会有所成就,如果我们以此来教育孩子,那么他们成人后会乐于与人合作,即使遭遇困境,他们也会勇敢面对,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 想要解决职业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人际问题。我们并不是一个人生活在地球上,想要生存,必须寻得他人的帮助,与别人发生联系。反之,一个独自在地球上居住的人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肯定和我们大不相同。我们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关爱他人。友谊和合作是解决人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 有的人到了16岁,高中毕业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们往往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该如何走,这些孩子并不缺乏抱负,只是缺少合作的意识。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分工角色,也不能确定自己未来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
  • 卓越的人也是合作能力最强的人。从他们的行为举止方面也许看不出来其合作能力,但是我们从其一生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来
  • 爱的结果就是婚姻。爱和婚姻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主要体现方式就是用身体去吸引对方、双方繁衍后代进而相伴一生的行为。爱和婚姻都需要合作,这不单单是为了双方的幸福,更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
  • 为了保证有和谐的夫妻关系,我们需要给对方而不是自己更多的关心,也就是说,给对方的关心要胜过给自己的关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婚姻才会是幸福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自己在婚姻中所犯的错误。在婚姻中,我们给对方的关心胜过给自己的,我们的婚姻关系才有可能是平等的。如果两个人为对方多着想,婚姻中就不会有所束缚或自卑感了。我可以肯定地说,婚姻关系要想平等,双方必须有这样的态度。因为只有我们为对方努力付出了,对方才感觉到安全感,才会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而且,我发现婚姻幸福有一个基本前提:让对方感觉到他/她是最有价值的,他/她是被需要的/最优秀的;他/她是你最好的伴侣和朋友。这种感觉,需要你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 如果我们对于婚姻抱着试试的态度,或者将一段婚姻看作试婚,那样其实根本感受不到婚姻的真正幸福。换句话说,如果在婚姻中,双方都为自己留有退路,便不会为对方付出一切。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对所有事选择不逃避的态度,婚姻亦然。很多人在婚姻中心存私心,总设法逃避其中的责任。这种逃避和退缩会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使得对方对于婚姻的信任感丧失,从而不愿履行当初的承诺,最终婚姻破裂,分道扬镳
  • 疑心太重的人不适合结婚。婚姻双方如果都希望保留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就不会拥有真正的婚姻。既然选择了婚姻,就代表着我们不能再像单身时候一样随意而为,而是做事要考虑到对方,考虑到与对方的合作
  • 在我看来,婚前不发生性行为是对婚后幸福的最大保证。因为很多男人在潜意识中都不想接受自己的女友不是处女。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因为觉得自己的女友不再纯洁而愤恨。对于女性而言如果发生了性行为,就会承受相对大的心理压力。她们很可能因为害怕而不是爱而结婚,这样会给婚姻带来很多麻烦。我们要知道,促使结婚的应该是勇气而不是害怕。如果一方因为害怕而选择结婚,那婚后的合作也会不和谐。如果结婚双方的地位或者素质不太相称,也会引起弱的一方的害怕感,这会影响婚后的和谐合作
  • 我认为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在婚姻中应该会具有这些特点:有责任感、相互信赖、忠实可靠。如果不能处理好婚姻关系,他也不会处理好自己的人生问题、社会角色